聚餐吃飯、戶外運動、夜市經濟,久違的申城煙火氣終于回歸,宅在家里“憋久”了的胡先生重新拿起羽毛球拍重返運動場。然而,接連幾天淋漓盡致的運動,卻讓胡先生體會到了什么叫做痛不欲生,甚至險些落下殘疾。日前,附屬六院骨科為其進行了腓總神經卡壓松解手術,緩解了“報復性”運動后的神經損傷。
3月15日,隨著上海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今年48歲的胡先生開始恢復了他熱愛的羽毛球運動。“一開始是1個小時,后來就增加到2個小時。”然而不同于通常情況下的肌肉酸痛,胡先生不經意間會覺得左小腿外側及左腳足背部皮膚發麻、發涼,“休息一二天癥狀就緩解,覺得可能是年齡的關系,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
但隨著運動時間變長,4月初這種不適感開始持續,甚至抬腳都變得困難,走路一瘸一拐,意識到問題嚴重的胡先生隨即前往醫院檢查。髖關節滑膜炎——根據最初的診斷結果,醫生建議胡先生臥床休息并配合藥物治療,但是整個治療過程效果并不明顯。隨著疼痛感的加劇,就在20天前,胡先生突然就不能走路了。“就感覺左腿沒力,從腳背開始整個外側就是痛,打了封閉針都不起作用,晚上睡覺都會痛醒。”為此,胡先生輾轉找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教授。
根據病人提供的腰椎、髖臼部位的影像資料顯示,并沒有明顯的損傷,也就意味這些都不是引發胡先生病癥的原因。“在對病人進行查體的過程中,我摸到病人的左腓骨后方外側有一很硬的包塊樣隆起,不仔細感覺很容易被忽略。人體下肢有一條重要腓總神經,正好從此走行,從膝關節后方繞向小腿外側,當時就考慮,可能這就是因為這個包塊局部壓迫造成的神經損傷。”張長青教授隨即建議胡先生進一步做超聲影像和肌電圖檢查,事實證明,胡先生正如所料是腓總神經卡壓癥,這也就造成了他小腿外側及足背感覺障礙。
日前,張長青教授團隊為其進行了左側腓總神經卡壓探查松解手術,徹底從根源上解決了胡先生的“隱痛”。據骨科杜大江主任醫師介紹,患者的情況還比較特殊,屬于是腓總神經在腓骨近端后側的骨性卡壓,這個解剖學基礎應該不是近期形成的,但是由于疫情時期數月缺乏運動,而在近期突然又大幅度進行高強度膝關節大量屈曲運動,加劇了腓總神經在骨性包塊附近的刺激,卡壓癥狀凸顯,適度休息應該也可以短期緩解,但是這次張長青教授找到發病根源,徹底清除了卡壓性包塊,解除了導致神經卡壓的結構性因素,患者在不久后即可以“重返羽壇”。
目前經過積極的住院治療,胡先生達到了從坐著輪椅入院到走著出院的治療效果。張長青教授表示,腓總神經麻痹的治療效果與受神經受壓迫的時間和受損程度有很大關系,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小腿前外側肌群萎縮,下肢功能障礙,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傷,導致殘疾。一旦發現須及早治療,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找到原因,與腰間盤突出等疾病做出鑒別,這也需要醫生的經驗與細心。